查看原文
其他

宋子千 | 旅游研究如何形成理论贡献

我院政策与科教研究所宋子千研究员根据其在我院学术沙龙演讲稿整理做题为《旅游研究如何形成理论贡献》一文,发表在《中国旅游评论》2020年第4辑。近日,该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转载。全文如下:

旅游研究如何形成理论贡献?这不是一个新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都掀起过相关讨论热潮。近几年关于该话题的讨论又多了起来,特别是秦宇《什么是理论贡献》一文对“理论”概念的内涵,什么样的文章算是有理论贡献的文章,以及如何做出理论贡献高的研究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1]。对于该文的多数观点,本人都表示赞同。但该文主要立足编者的视角,因而讨论的内容更多侧重于技术层面,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涉及较少,同时也没有太多考虑旅游研究的独特性,因而本人有意做些补充。

1. 旅游研究的双重困境:理论贡献不足和实践指导作用不强并存

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研究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形势和任务做了高屋建瓴的概括。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对科学研究的路径和功能、目标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讨论旅游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7月23日,我在中国知网查询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以“旅游”为主题的文献,包括期刊、报纸、会议和硕博论文,共找到 40491 条结果,应该说从数量上已经相当多了。如果每篇文章哪怕能解决一个小问题,那么就能解决4万多个小问题,可以想象那对于旅游业将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啊!但是遗憾的是,大家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旅游研究没有形成多少理论贡献,这么多研究,能够记得住、能够发挥作用的旅游理论非常少;对于行业来说,也是普遍无感,很多业界人士说现在的论文根本没办法看,既看不懂,也觉得没用,这种情况我称之为“旅游研究的理论贡献不足和实践指导作用不强双重困境”。旅游研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生理论”“产生思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有体制机制上的因素,比如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学科评估等都要求我们制造更多数量的文章。但是从旅游研究本身来说,难道就没有问题吗?旅游业应该高质量发展,旅游研究难道就不需要高质量发展吗?

2. 旅游研究形成理论贡献的前提是对新知有贡献

旅游研究首先必须是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谈后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的问题。不是随便写个东西就是科学研究。论文也好,著作也好,只是科学研究的产物,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身。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哪怕你写了一部长达一千万字的长篇小说,它也不是科学研究。什么是科学研究?我国教育部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2]简单地说,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获取新知而进行的一项工作。但是科学研究又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还有其它的一些内涵,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说科学研究是为了获取新知,并没有把握住科学研究的实质,或者说没有把握现在大家通常所说的科学研究的实质。因为大家现在所说的科学研究其实是源自西方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观测和检验,注重事实和逻辑。当然这是实证主义的看法,后现代主义有一些不同认识,但主要也是形成补充,并没有动摇实证主义的支配地位。

我们现在再回到科学研究和新知的关系上。

首先,科学研究要对新知有贡献。科学研究现在形成了很多规范,比如要有文献综述,其一个重要作用是避免做一些重复劳动,有利于加快积累。但这里面也可能产生问题。经常有人说,他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他的研究填补了空白,但事实上他的研究可能是换了一个马甲,主体问题并没有改变。而且,填补空白不一定见得是好事,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话题不值得研究。过于强调有文献支撑有时还会走偏。比如做一个问卷调查,非得要每个问题选项都有所谓的依据,这就有点矫枉过正。如果问题本来就没有人去调查过,为什么非得有参考文献?还有很多杂志规定参考文献中必须有多少外国文献,就更加过分了。

新知不是常识,但新知也不等同于常识的对立面。大家深刻感受到现在很多研究用了很多公式、模型、数据,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一个常识,是大家都知道的结论,也就谈不上有多少新知的贡献。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常识?这也是可以讨论的。常识首先是一个共识,如果不是共识的话就谈不上常识。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承认这个知识或者一部分人知道这个知识,它还够不上常识,特别是有争议的观点它不是常识。有争议就说明这个观点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形成共识的时候它还不是常识。我写过一篇《以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促进旅游学科成长》的文章,关于旅游研究是先有多学科还是先有跨学科,我的主张是旅游研究首先得在研究者各自的学科里面充分发展,然后才能走向跨学科[3]。有人说这是一个常识观点,我觉得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很多人主张旅游研究就要跨学科。我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你连自己的学科都没弄明白,怎么能够跨学科?这个是有争议的观点,它不是常识。一些模糊的、复杂的或者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都不是常识。虽然有的知识以前有人提出过,但是它并没有引人注意,甚至已经淹没在文山书海当中,后来有人把它发掘出来,这也是一种对新知的贡献。一个好的文献综述,就把以往的文献做一个梳理,使之清晰化、条理化,使人们对过去知识的把握更加方便。

其次,科学研究要求得到的新知是可靠的。知识要交流,理论观点要得到承认,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可重复。在同样的条件下,其他人做同样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不变,这个是科学研究的一条准则,它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研究”的英文单词research,从字面看就有反复探索的含义。第二个标准是可证伪。科学研究要求提出的结论符合观测的事实,但证实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知道归纳法是很重要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我们观测所有天鹅发现都是白色,我们就可以归纳得出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我们观察哪怕一亿只天鹅发现它们都是白色的,也不能保证第一亿零一只天鹅就是白色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径,一是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通过随机抽样,虽然不能说有百分之百把握天鹅是白色的,但是也许可以说99%的把握天鹅是白色的;二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来的可证伪性,他认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是因为它可证实,而是因为它是可证伪的。具体到天鹅是白色的观点,只要我观察到一只天鹅是黑色的,那么我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也就是说天鹅是白色的这个观点具有可证伪性。反过来说,如果我一直没有推翻这个结论,没有观察到不同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姑且承认这个结论。

上次对科学知识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研究。比如一个地方提出一个旅游形象口号,它不是科学研究,因为不可证伪,也不可重复。但是,如果有人提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形象口号对其旅游吸引力没有影响,这就是一个科学命题了。假设有人发现一个旅游形象口号对其旅游吸引力很有影响的例子,那么前面的论断就是错误的,也就是被证伪了。它也包含了可重复性,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案例事实去检测该论断。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比如要有观测事实的标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事实的观测标准,不同理解会影响到对事实的判断。一般认为,所谓科学研究观测的事实必须是科学共同体形成共识的事实。再比如要有清晰的表达。这有利于其他人去验证它。比如说,旅游地的形象口号对旅游吸引力没有影响,这个观点是比较清晰的;但如果说,一个地方的旅游口号对其旅游吸引力没有多少影响,就不是那么清晰。没有多少究竟是多少,究竟是多少才叫没有多少,说不清楚。再比如,要避免同义反复。同义反复是科学研究当中非常容易犯的毛病。如果事先将天鹅界定为某种白色禽类,那么对于天鹅是白色的这个命题,就没有任何的新知存在。为什么?因为天鹅已经内含了白色这个特征。大家觉得这好像是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其实不是。比如,有的学者把旅游的概念界定为一种休闲活动,然后再说旅游具有休闲的属性,这个就属于同义反复。

3. 旅游研究成果如何从新知到理论

什么是理论?这又是一个新的话题,新知不见得都是理论,或者说新知大部分都不是理论,因为大部分观点达不到理论的高度。《现代汉语词典》对“理论”做的解释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4] 《辞海》的解释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5]在我看来,理论就是一类特殊的知识,是能够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发挥作用的知识。它超出一般的知识,可以为其它知识的获取提供指导。我觉得这是理论的本质特征。如果只是短时间之内起作用,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东西,就不是理论。理论概括性越好,适应范围越大,应用时效越长,理论高度就越高。有的旅游研究,可能一篇论文里面得出十几个结论,这个对于了解相关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从理论高度来说,它是有欠缺的。

在所有的理论知识当中,因果性理论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能够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6]。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认识到因果性才能对事物的未来做出准确判断,我们才可能知道比如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我们找到因果关系之前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或者描述性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但从知识贡献来说,相对要小一些。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构成学科贡献?我认为不是。事实上,我们可以区分旅游研究和对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不止是旅游学科在做,很多学科都在做,不管是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还是心理学、市场学、历史学,都可以对旅游现象做研究。什么是旅游学科内的贡献?只有对人们认识旅游现象有促进作用的知识才能构成学科意义上的旅游理论贡献。我看过很多文章,研究的对象也是旅游,但是通篇不管运用的方法还是得到的结论其实和旅游没有关系。这样的文章哪怕写得再好,对于旅游知识的积累没有帮助,这个贡献就不是学科意义上的理论贡献。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说,旅游研究要走向成熟学科必须大力发展理论,必须对旅游现象有系统的理论认识。只有当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时,一个学科才谈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学科。我们扪心自问,旅游研究到底有多少独有的知识可以供学生去学习?我们的旅游教材中有多少原创性的理论?如果只是让学生花费时间去学习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简单运用甚至错误套用,这样的专业有多少存在意义?从这个角度想一想,近些年来旅游高等教育的萎缩特别是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萎缩就不是没有道理的了。[7]1997年,一名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写道:“从事旅游理论学习的学生在付出大量的精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却发现自己几乎是一无所获!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学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学到什么!”[8] 20多年过去,旅游著作文章多了不知多少,但是理论上的积累又有多少呢?只有在独特性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旅游学科才能走下去。外在赋予的学科地位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地位的话,还要基于旅游现象提出普适性的方式和方法。只有当旅游研究对自己的母学科有所反馈的时候,旅游研究的学科地位才会真正提高。比如旅游研究中有一个乘数理论,其实乘数不是旅游现象中独有的,任何一个外来的输入都会产生类似的乘数效应。如果先有旅游研究根据对旅游现象的认识提出乘数理论,然后再推广到经济学等领域,那么这个乘数理论就是旅游学科对整个科学研究做的贡献。但做到这一点很难,更多的时候是旅游研究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甚至可能把一些普遍的现象当作独特的旅游现象。因此我一直坚持首先得在学科内研究,然后才谈得上跨学科。如果其它研究都要引用、借鉴旅游学的理论观点,旅游学的地位怎么可能不高呢?我曾经有个想法,如果旅游成为很多大学学生愿意选的公选课,那就说明旅游学科成功了。不管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想学学旅游,那旅游学科就是最成熟的。

还要强调的是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在申报课题的时候,经常会填写课题的理论价值是什么、实践价值是什么。但事实上这两种价值不应该割裂开来,一个真正好的理论往往是对实践指导作用大的理论。前面说过,理论是能够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发挥作用的知识,理论性越强,它的概括性越好、适应范围越大、应用时效越长。换句话说,理论就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好的理论本来就应该对实践具有广泛的、长远的指导意义。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既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理论著作,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上述角度说,本文开始提到的旅游研究“双重困境”就很好理解了,实践指导性的缺失不过是理论创新的不足。

4. 旅游研究理论贡献不足的原因和应对

旅游研究理论贡献不足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五少五多”。

“五少”:缺少事实,很多文章当中可能没有多少事实依据,没有对事实的把握,与事实不相符。缺少逻辑,文章写下来没有逻辑。缺少实践,对实践不了解,片面、孤立、表层地看待事实。缺乏对旅游学科的了解,很多学者以前没接触过旅游也能写旅游文章,很多时候只是把握了旅游现象的皮毛,虽然照样能写出高端的论文,但是由于没有把深刻握旅游的实践,这样的论文很难对旅游学科有多少贡献。缺少理论基础,对相关学科理论掌握不充分,以至于运用于旅游研究时可能非常肤浅甚至存在错误。

“五多”:炮制概念多,旅游学者特别善于炮制各种各样的概念和模型。模仿套用多,国外的一篇文章拿过来或者国内写得好的文章拿过来,换个地点或者重新做个调查,就可以得到一篇新论文。注重形式多,研究方法、软件用得很炫,但没有对问题的实质理解。繁文缛节多,为了满足一些评价指标,为了追求一些所谓的规范,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八股。就事论事多,缺乏理论敏感性。戴斌教授在一个内部讲话中曾指出,现在虽然很多人学位越来越高,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研究的路子却越来越窄,老限于一个专门的领域,越陷越窄,限制了视野。

举几个流行观点,大家可以从中看出旅游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流行观点,把旅游消费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交通、餐饮、住宿等消费是基本旅游消费,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旅游消费的比重会降低。”这个是写到很多旅游教科书中的观点。这个观点和事实不符。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吃住行旅游消费的比重没有下降,为什么?你有钱了,你吃得好了,住得好了,坐飞机头等舱也不坐火车的硬座。消费增加之后,吃住行没有降低,有的甚至增加[9]

第二个流行的观点,说景区资源是老天爷和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不应该收费。这个观点的成立有前提,大前提是老天爷和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应该收费,小前提是景区资源是老天爷和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结论是不应该收费。问题是你这个大前提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土地是不是老天爷老祖宗留下来的,石油是不是老天爷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它们收不收费?收费。所以这个大前提是错的,这是一个不讲逻辑的理论。

第三个流行的观点,说景区是公共物品因而不应该收费。这个是颠倒因果关系,景区是因为政府不收费导致它成为公共物品,不是因为它是公共物品所以没有收费。景区为什么天然不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正常性和非排他性。景区既然能够收费,那么说明它可以排他,因为非排他收不了费。本来不是天然公共物品,只是出于外部性考虑,政府决定对一部分公益性景区进行免费,这个时候它才成为公共物品,因为免费了,使它失去了排他性,这个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10]

进一步分析,背后就有学科理论基础不牢的问题。前面提到的把旅游消费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的观点,其实就是套用了经济学里面的恩格尔系数,但是忘记了基本消费和非基本消费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旅游消费。吃住行对于旅游消费来说是基本消费,不是针对收入来讲,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加旅游消费这个环节之后,我们不能再套用恩格尔系数。

对于概念炮制,也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非常反对故意制造一些新的概念。为什么?其实自然科学之所以发展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概念是非常确定的,一个物理学家所说的重力和另一个物理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你说的重力和我说的重力是一样,我们才可以讨论重力。旅游研究不一样,连很多最基础的概念如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等,大家的认识都还不一致,还存在很多分歧。这种状况导致我们的研究非常混乱,不利于学科发展。有必要遵循奥克姆剃刀原理,对旅游概念体系进行整理。如果现有概念已经能够足以应付我们的研究,不宜再炮制新的概念。有一些学者喜欢把旧的东西套上新的马甲拿出来说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其实没有必要。

怎么样增强旅游研究的理论贡献?其实当我们把旅游研究理论贡献不足的实质和成因认识清楚了,应对的路径也就出来了。简单地说,就是思想引领、根植实践,沉得下去、升得上来。思想引领是说要树立正确的旅游研究导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研究的重要讲话,系统把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夯实理论基础。根治实践是说要加强对实践的了解,深入实践一线,把握旅游实践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唯有如此才可能得到比较大的理论创新。沉得下去是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夫,如此方能“文章不写半句空”。旅游研究可以从理论入,从理论出,发现逻辑问题;从理论入,从事实出,排除事实误导;从事实入,从理论出,形成创新观点。不管做什么样的研究,都得沉下心来,弄明白理论,弄清楚事实。升得上来是说要提升理论高度。现在大家都提倡要善于做小问题,有的研究非常细,细到对我们的实践没有太多作用。我觉得从小处入手时没错的,但是也要从大处着眼,善于小中见大。很多看似宏大的问题研究也可以有一个具体的视角。比如说研究宏观旅游经济,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如何衡量旅游总收入和GDP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理论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家较长时间的努力。首先要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知,然后才能谈得上理论创新,最后才能谈得上学科贡献。最后,谨以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秦宇. 什么是理论贡献?[J].旅游导刊,2017,1(2):1-8.
[2]李忠华,霍奕彤.关于地方高校科研促进教学问题的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10):208,211.
[3]宋子千.以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促进旅游学科成长[J]. 旅游学刊. 2014(03):22-3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95.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21.
[6]白长虹. 管理中的迷信与科学[J]. 南开管理评论. 2019(2):2.
[7]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三十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5):13-17.
[8]余书炜,论旅游理论研究内容的框架[J].旅游学刊,1997(4):31-36.
[9]宋子千.对基本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划分的重新审视[J].经济管理,2013(7):135-142.
[10]宋子千.利用公共资源建设景区门票定价的经济学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3):17-19.
 

(本文原为作者2020731日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沙龙上的演讲,后在《中国旅游评论》2020年第4辑发,发表时做了较大删改。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作者:宋子千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请勿以原创形式转载)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旅游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